AAS & AFS进展--展望与参考文献
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已经历了近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原子荧光法用于分析也有约40年历史。随着现代仪器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仪器分析技术不断涌现并逐步变为成熟的产品,古老而又年轻的AAS与AFS技术正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挑战。尽管具有干扰少、简便实用等突出优点,但AAS很难突破线性范围窄、多元素同时分析能力差等致命弱点,从这种意义上讲,AFS可以克服AAS的这些缺点但毕竟目前测定元素有限。随着仪器技术的发展,如果这两种技术能突破存在的缺陷,其发展前景仍是十分广阔的。我们可以预测,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将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发展趋势:
(1)仪器小型化、多功能化。集成电路的发展为小型化奠定了基础,用户对仪器多功能化的需求成为其发展的动力。
(2)仪器自动化、智能化。现代计算机软、硬件技术的发展,数据库技术和数学方法的运用、自动控制技术的发展使之成为可能。人工对仪器的干预将可越来越少。如化学计量学方法在AAS中的应用将为解决干扰和多元素同时测定等问题提供一条新途径。
(3)火焰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法因仪器成本低、测定速度快将是继分光光度法之后的又一常规的方便、实用的分析手段。现在越来越多的国家标准和国际标准都采用了原子吸收法和原子荧光光谱法,这些仪器在各实验室越来越普及,这些都是这种趋势的重要表现。
(4)无火焰原子吸收法由于仪器成本高、测定速度慢、多元素同时测定能力差,如果未来没有太多改进,其竞争力将不如ICP-MS等新技术,不断提高多元素同时测定能力仍然是今后努力的方向之一。
(5)仪器联用技术的发展,将能进一步拓宽AAS与AFS分析领域,提高分析速度、灵敏度和选择性。FI在线分离富集技术、原子捕集技术、与色谱仪联用等均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6)脉冲进样技术因其取样量少而特别适于少量样品及高盐分样品分析,可减少基体效应,并扩大线性范围。悬浮液进样法免去了试样分解过程,可减少元素的污染与损失,提高分析速度和效率。但如何将这些技术推广应用需研究实用的进样装置。
(7)用AAS与AFS进行间接分析与形态分析可进一步拓宽其应用范围。
(8)激光是原子荧光光谱分析的理想激发光源。理论技术结果表明原子荧光光谱分析以激光作为激发光源时具有探测单个原子的能力,其灵敏度比空心阴极灯或无极放电灯作激发光源的灵敏度高出几个数量级。激光也可作为原子吸收光谱分析光源。研究更简单和低成本的激光光源是今后应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罗方若. 地质实验室,1996,12(5):308
2 刘立行等. 分析测试学报,1999,18(6):59~61
3 闫 峰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9,35(7):300
4 傅学起等. 分析化学,1995,23(9):1109
5 孙汉文等. 分析化学,1998,26(4):410
6 刘晓铭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8,34(3):131
7 张秀荣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6,32(6):340
8 李光道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8,18(4):453
9 李 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8,34(8):361
10 林守麟等. 岩矿测试,1997,16(4):245
11 Tao G H et al., Spectrom. Acta, Part B,1995,50:1742
12 龚育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7,33(2):59
13 陈树榆等. 环境科学,1997,18(1):70
14 陈树榆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19(1):78
15 汤志勇等. 国外分析仪器技术与应用,1998,(4):56
16 毛雪琴等. 杭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6(1):59
17 张衍林.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9,35(4):174
18 苏星光等.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1999,20(8):1189
19 赛 音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5,15(4):91
20 李春林等. 东北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2):66
21 苏星光等. 分析测试学报,1999,18(4):32
22 周 蕾等. 干旱环境监测,1999,13(3):135
23 Martinez-Jimenez P, et al. J Anal At spectrom., 1987, 2:211
24 Martinez-Jimenez P, et al, J Analyst, 1987, 112: 1233
25 Fang Z L, Sperling M, Welz B. J Anal At spectrom., 1991, 6:301
26 董立平等. 分析试验室,1992,11(6):9
27 Fang Z L, et al. J Anal At spectrom., 1992, 7:439
28 Chen H W, et al. Anal. Chim. Acta, 1995, 10:533
29 Pei S Q, et al. Anal. Chim. Acta, 1994,294:185
30 Chen H W, et al. Anal. Chim. Acta, 1997, 353:181
31 Tao G H, et al. Analyst, 1994,119:333
32 张衍林.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6,32(1):16
33 金 鑫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8,34(6):246
34 Nielsen S, et al. Analyst,1996,121:31
35 黄淦泉等. 分析化学,1986,14:593
36 宣维康等. 冶金分析,1985,5(3):28
37 钱沙华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8,18:347
38 赵进沛. 广东微量元素科学,1995,2(3):33
39 史学良等. 光谱实验室,1995,12(6):20
40 燕庆元.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6,32(1):42
41 Winefordner J D, et al., J Anal At Spectrom, 1994,9(3):131
42 李华昌,符 斌. 冶金分析,1999,19(4):22
43 Weeks S J, et al., Anal. Chem., 1978,50:360
44 Bolshow M A, et al., Spectrochim. Acta, 1981,36B:1143
45 Human H G C, et al., Spectrochim. Acta, 1984,39B:115
46 薛 猛等.分析化学,1997,25(5):497
47 陶世权等. 岩矿测试,1998,17(4),264
48 薛 猛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8,18:513.
49 黄振钟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7,17(6):73
50 衷明华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19(1):84
51 衷明华等. 分析试验室,1996,15(3):72
52 邱学婷等. 分析试验室,1996,15(1):40
53 贾 睿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5,31(2):101
54 董德明等. 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5,(3):68
55 肖 军等. 分析试验室,1997,16(4):64
56 杨万颖等. 现代计量测试,1998,6 (4):47
57 陈昭国等. 分析科学学报,1999,15(1):52
58 王吉德等. 分析化学,1995,23(3):361
59 霍广进等. 光谱实验室,1996,13(1):22
60 朱 铿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4,14(6):105
61 蔡玉钦等. 分析化学,1995,23(6):733
62 黄金萍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9,19(3):421
63 赵尔燕等. 湖南冶金,1995,(3):45
64 杨民宏等.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1996,32(4):233
65 石 巍等.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1996,16(6):79
66 石 巍等. 分析试验室,1996,15(4):68
67 石 巍等. 分析测试学报,1996,15(5):56
68 白文敏等.分析仪器,1996,(1):20
69 陈甫华等. 中国环境科学,1995,15(1):29
70 陈甫华等. 中国环境科学,1996,16(1):77
71 郁建栓. 环境科学,1995,16(4):61
|